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上下集辽沈战役中东野大军粮道被断关键时毛主席救命恩人力挽狂澜
26 2025-06-23
《大决战-辽沈战役》中有一个令人震撼的场面,那就是东野上千门火炮朝着锦州齐声轰鸣。电影旁白郑重提到:“要知道,千门火炮在同一时刻、同一目标上发出怒吼,这在中国的战争史上仍是首次。”这一刻不仅让人感受到火力的震撼,更展现了我军在炮火支持下的强大威力。
长期以来,我军在战斗中受到火力不足的困扰,敌人的炮火常常将我军压制成常态。因此,在过去的战斗中,我军往往采取了“穷则迂回穿插”的作战策略,这种选择实属无奈。由于我军火力不足,唯有通过迂回和穿插来寻找战机,才能有一丝胜利的可能。
然而,在锦州战役中,东野的火炮装备情况堪称强大,令人振奋。其六零炮的数量达到2890门,迫击炮有986门,战防炮121门,火箭炮253门,步兵炮127门,平射炮58门,速射炮45门,高射炮54门,机关炮108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加农炮8门。参与轰鸣锦州战斗的,至少有10个炮兵团,这意味着参与的火炮数量大幅超过了千门。
守护锦州的部队约有十万人,然而他们的炮兵力量相对薄弱,具有火力的口径超过70毫米的大炮仅有七门榴弹炮、十四门野炮和三十六门山炮,合计仅57门。这让东野在战斗中确实能够选择以“达则火力覆盖”为原则的作战策略,这不仅振奋了士气,也让东野在其兄弟部队面前展示了强大的火力支持。
实际上,我军最早大规模使用炮兵资源的指挥官是粟裕,他十分重视火炮在战场上的威力,认为炮兵兵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他对于炮兵建设的远见卓识,值得后世的瞩目与学习。粟裕在新四军第一师时期便设立了军工部,在战场上缴获到不少迫击炮后,立即调度到师部,以供军工部进行研究与改进。经过努力,一师的军工部最终为新四军研制出了新型迫击炮,并实现了批量生产。
迫击炮在火炮家族中虽然并不显赫,属于小型火炮,但粟裕为此提出了“炮群”的概念,以便充分利用火力。所谓“炮群”,正如粟裕所解释的,便是将多门不同类型的火炮聚集在一起,无论是大炮还是小炮,地面炮或高射炮,它们各司其职,有的对付步兵,有的专门打击碉堡,还有的针对敌机与坦克进行火力打击,彻底消灭目标。
1944年3月,粟裕利用多门迫击炮和一门日式山炮组成的“炮群”,在车桥成功轰击日军的防守碉堡,摧毁了敌方一个小分队。意识到“炮群”的威力后,粟裕要求军工部加班赶制迫击炮,短短一个月便制造出500门迫击炮和5000发炮弹,使得他的部队在连、营、团各级别上均配置了不同类型的迫击炮。
到了1945年6月,新四军在第三次天目山战役中,粟裕的500门迫击炮组成炮群集中火力轰击国军52师,结果整建制消灭了52师。国军对此完全没有预料到,之前处于困境的的新四军,竟然一下子具备了几百门迫击炮,其数量明显超过了在天目山战役中所能动用的火炮。
因此,粟裕在大规模炮战的军事创新上可谓开创了先河,他早早提出了“炮群”理论,强调不同类火炮的集体运用。在东野的锦州战役中,那数以千计的火炮群发出的震撼轰鸣,其实早已体现了“炮群”理论的实质,只是这一理论的应用发生在粟裕之后。东野拥有的千门火炮不仅仅是迫击炮,还包括步兵炮、平射炮、速射炮、战防炮、机关炮等多种类型,火力展现如同砍瓜切菜,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与摧毁。